在239年,曹叡去世后,曹爽和司马懿成为了辅佐少主曹芳的两大权臣,他们共同掌控着朝政。曹爽和司马懿手中拥有重权,两人都被授予节钺,掌管中外军事,并且各自拥有三千精兵。
先来说一下曹爽。他出生在沛国谯县,字昭伯。年轻时,曹爽便凭借宗室的身份与曹叡交好。曹叡继位后,任命他为散骑待郎,并逐步晋升为武卫将军,深受宠爱。曹爽自小聪慧,懂得交际,能够在关键时刻争取到中书省两位大人的支持,这也证明了他并不是那种只会享乐的纨绔子弟。
曹芳即位时,曹爽与司马懿的关系非常融洽,二人几乎事事商量,从不轻易作决定。彼时,曹爽依然保持谦恭,并且非常尊重司马懿。若这种局面能持续下去,司马懿可能会以忠臣的身份安享晚年。
然而,权力的诱惑是许多人无法抵挡的。曹爽逐渐掌控大权,周围聚集了一些权贵。许多曾被曹叡罢免的权贵重新回到了政坛,而何晏、丁谧等人更是极力劝说曹爽要全力掌控权力,别让别人分一杯羹。
展开剩余68%其中,丁谧显得尤为聪慧,他博览群书且深思熟虑。丁谧认为,若要掌权,必须控制政务和军权这两个关键点:一是掌控朝廷的政务,二是掌控禁军与地方军队。曹爽很快决定执行这一计划。
首先,曹爽将目标锁定在了尚书台。他上书曹芳,将司马懿从尚书台挤了出去,任命其为太傅。太傅的职务虽然高,但并不掌控实际的政务权力。这样,曹爽成功控制了朝廷日常事务的决策权。接下来,曹爽将何晏、丁谧等人安排进了尚书台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。
然而,尚书台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手中。曹爽的下一个目标是挪走吏部尚书卢毓,卢毓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东汉大儒,他与曹爽有过多次争论。为了彻底控制尚书台,曹爽将卢毓调职,并让何晏接替了他的职务。卢毓因此不满,而曹爽则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他排挤出权力核心。
至此,曹爽几乎掌控了整个政务体系。他并未急于扩展自己的权力,而是采取了渐进式的策略,稳步巩固了对尚书台和中书省的控制。通过改变中书省的职务安排,曹爽逐步削弱了原有势力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。
接下来,曹爽的目标转向了军权。曹魏的军队分为地方军和中央军,地方军最强的是位于蜀吴交界的三大军区,而中央军则以驻守洛阳的禁军为核心。曹爽对军权的控制非常谨慎,他没有直接剥夺司马懿的军权,而是先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亲信身上,稳步削弱其他人对军队的影响。
特别是在禁军和武官的任命上,曹爽通过提拔自己的亲信和弟弟曹训,逐步控制了禁军的指挥权,并将最关键的武卫将军一职掌握在自己手中。通过这些精细的操作,曹爽成功掌控了军政大权。
然而,司马懿并不甘心被曹爽挤压。241年五月,司马懿以63岁的高龄主动请命前往淮南讨伐吴国。司马懿的这一举动,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安全,可能也是为了保持最后的军事指挥权。然而,司马懿一走,洛阳再也没有能够制衡曹爽的力量,曹爽很快就会完全掌控中央军的军权,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人。
曹爽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智,更因为他能忍耐并在关键时刻采取果断的行动。他的政治手腕和谋略,使得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脱颖而出,最终实现了对魏国权力的全面掌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